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是全國文物大縣、中國石刻之鄉,石窟文物資源豐富。近年來,安岳縣下“石”功夫,推動石窟寺活化利用,做“石”文旅品牌,圍繞資陽大足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全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完善三項機制,做“石”安全品牌。一是完善文物安全責任機制。2022年3月,印發《安岳縣文物保護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厘清政府文物安全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管理使用者直接責任,縣、鄉、村、文保單位責任體系逐步完善。二是完善文物“四防”機制。落實文物安全“人防”“犬防”“技防”“物防”四防機制,在全縣68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配備文物管理員80名、狼犬40余只,安裝視頻監控設備28個、紅外線報警設備45個,設置微型消防站20余個,文物安全保護條件明顯改善。三是完善文物安全檢查機制。實行領導干部分片掛聯石窟寺文物點制度,落實安全責任人公示制度,采取日常巡查、電話查崗、明察暗訪等方式開展文物安全檢查,確保文物安全萬無一失。
拓展三大平臺,做“石”宣傳品牌。一是拓展媒體平臺。2022年1月舉辦的川渝石窟保護研究現場交流活動,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在安岳拍攝的紀錄片《碼農的異想世界》,在中央電視臺和各大網絡平臺播出。二是拓展展陳平臺。與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合作,對紫竹觀音雕像進行數字化掃描,以此建立的三維模型在浙江大學組織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階段性成果展上展出,隨后又分別在四川美術學院、浙江嘉興美術館等地參展。三是拓展活動平臺。2022年6月,舉辦非遺展示體驗館開館儀式及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岳縣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展示安岳的石刻文創產品,宣傳《資陽市安岳石刻保護條例》,提升廣大群眾文物保護意識。8月下旬,還將舉辦四川石窟寺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系列活動。
突出三項聯動,做“石”合作品牌。一是突出規劃共編。協同重慶市大足區編制《安岳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規劃》《大足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規劃》,組織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展可行性研究。二是突出示范共創。聯合重慶大足開展全國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創建工作,申報資料目前已上報科技部。三是突出活動共辦。今年以來,與大足區舉行4次石窟文物保護利用交流活動,開展川渝石窟保護研究現場交流活動,召開川渝地區南方潮濕環境下石窟病害防治工作研討會,聯合西北大學開展文物修復(裝彩)技術現場交流活動。
打造三大組團,做“石”景區品牌。立足安岳石窟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發展基礎,集中力量、整合資源,著力打造北部、中部、東部三大文旅組團,北部依托臥佛院、跑馬灘水庫等資源,打造農文旅融合組團。中部依托圓覺洞、安岳石窟數字展示中心等資源,打造休閑文創組團。東部依托華嚴洞、毗盧洞和檸檬資源,打造唐宋風情體驗組團。目前,已逐步構建點狀輻射、點面結合、帶狀串連的文旅融合發展格局。
建設三支隊伍,做“石”人才品牌。一是建立專業隊伍。爭取省市支持,成立四川全省第二個副縣級石窟研究院,實行“雙院長”制。除配備執行院長外,還引進四川石窟寺保護研究院專家任技術院長。制定高層次文物人才引進方案,引進文物與博物館學等專業碩士研究生10名,今年擬再引進15名專業人才,逐步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隊伍體系。二是成立專家智庫。出臺《安岳文物保護利用專家智庫設置方案》,聘請7名文物學者進入專家智庫,借智借力推動安岳石窟保護傳承、價值闡發、科技攻關、傳播交流。目前,已落實專家智庫和專家工作站地點。同時,加強與四川大學、浙江大學等高等校院合作,積極開展文物保護、理論研究、考古等工作。